千居Spacious
1,000+ 個評分
安裝

納米樓怎樣煉成?十年翻百倍成因、納米樓投資前景

地產資訊 | 2025 年 3 月 24 日

「納米」(nano)字解「毫微米」(nanometer),是一個長度單位,也常被用作形容微細的事物,「納米樓」便是例子之一,意解面積非常細小的住宅單位。

過去十至二十年,納米樓因為樓價較低、易上車而逐漸成為本地住屋趨勢,然而,納米樓是否真確是有效紓解年輕人置業需求的「necessary evil」?回顧這去的交投,香港人買納米樓,是自住、抑或是投資?按揭保險計劃調高了按揭成數後,納米樓前景又是如何?了解納米樓,由本文開始。

想緊貼樓市動向,立即追蹤千居 FacebookInstagram 專頁(@spacious.hk),掌握最新地產資訊。



立即跳往:納米樓定義納米樓獨特設計納米樓成因納米樓前景:投資VS自住常見問題



近期更新

  • 差估署公布住宅售價統計數據,2025 年 2 月份住宅售價指數為 284.7 點,按月跌0.87%,連跌3個月;租金指數則報193.5點,連升3個月。(2025年 3 月)
  • 額外印花稅 (Special Stamp Duty, SSD) 即日起撤銷。(2024年2月28日)
  • 金管局即日起暫停實施物業按揭貸款假設利率上升 200 基點的壓力測試要求。 (2024年2月28日)
  • 額外印花稅(SSD)禁售期由 3 年縮短至 2 年。(2023年10月)

納米樓定義

面積細小的單位常被謔稱為「納米樓」(nano-flats),劏盤、納米樓之詞不絕於耳,但單位到底要有幾細,才稱得上是納米樓呢?

環觀世界各地,不少國家及地區政府都有實施「最低居住空間標準」,該面積下限,大概可視作為當地對「納米樓」的定義。

最低居住空間標準

台灣內政部設基本居住水準,一人居住單位最低坪數為 3.96 坪,大概即是 140 平方呎。

英國政府於 2015 年落實全國最低居住空間標準,一房單位最小須為 37 平方米以上,亦即約 398 方呎。

新加坡最細的住宅單位稱為「鞋盒屋」,適合一人居住,面積最低不超過50平方米(約 538 平方呎)。

日本政府亦有落實居住面積下限,一人單位面積最少須達 25 平方米,亦即 269 方呎。

地區最低居住面積標準
台灣140 方呎
英國398 方呎
新加坡538 方呎
日本269 方呎

以上這些地方,對納米樓都訂立了明確界線。那麼在香港,幾細的單位才算得上納米樓呢?

單位幾細才為之納米樓?

如果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在《香港物業報告》當中的分類,最細的住宅單位類別為 215 方呎以下。

坊間雖多用 215 方呎為納米樓指標,有民間土地研究組織卻發現,過往十年落成的開放式單位,面積多介乎 220 至 260 方呎之間。香港納米樓的大小,大概就在「200 餘方呎」這個範圍游走。

不過,上述各地的納米樓是一人戶;而在香港,開放式單位的目標住戶卻包括了情侶、夫妻等二人家庭,可歸類為二人戶。

回顧近年,私樓最細的「龍床盤」,面積只得 120 餘方呎;2024年,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只得 13.9 平方米,即大約 149.6 平方呎。

以上種種,都指向一個現象:香港的納米樓雖本已細絕全球,可惜低處未算低,人均居住面積實際可能只及納米盤的一半,即是 100 餘方呎,大概就是一個車位的大小。



納米樓獨特設計

ava55納米樓
九龍城 AVA 55最細單位僅得 166 呎,採用開放式廚房設計(明報)

香港納米樓的特別之處,除了在於「奇細」,更在於有「奇則」,絕大部分均採用了海外罕見的奇趣設計:無房的開放式單位,多採用無窗「黑廁」,以及開放式廚房,室內空間不足的同時,單位卻備有露台、工作平台、特大空中花園、落地玻幕等傳統「豪宅」級室外配置,奇則百出。


【買樓必讀】搜尋 600 萬內上車盤 →



納米樓成因

香港住屋愈建愈細,納米樓數量近 10 年翻逾百倍,各界對這個現象的成因,有不同的說法:

發展商:樓價問題

發展商多將納米樓歸咎為樓價問題,由於香港樓價飛升,年輕人再也吃不消中大碼單位的價錢,難以置業。

有見及此,發展商為了向這班上車族提供價錢合適、而質素相當的新盤,只好「將貨就價」,縮細入場單位的面積,自然降低入場樓價,令更多年輕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物業,但也造成納米樓叢生。

現時不少新盤都設面積僅 100 多 200 餘呎的開放式單位,目標買家往往被發展商及合作代理說成是「新世代」、「年輕專業人士」等,彷彿認定了納米樓是樓市向旺下的「necessary evil」,住屋面積只有往下走,才能令更多人成功置業。

亦因如此,發展商和代理大多支持政府放寬按揭保險成數來解決納米樓問題,不少發展商均同聲同氣地指納米樓將成往事。

政府:增加建屋量行先

香港房屋供求失衡,納米樓數量於過去十年間暴增,政府對此的解說,是強調「當前的優次是增加建屋量」,並指只有當土地緊絀情況有所改善時,才較有條件探討應否訂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的議題。

細心一讀,不難發現政府其實暗示了納米樓和建屋量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目前的環境下,解決納米樓,就會削減了房屋供應,換言之,納米樓是提升房屋落成數量的「副產品」 ,政府亦無意插手介入發展商如何「開則」開到納米樓處處。

政府不抗拒納米樓的取態,實際也不令人意外。回顧過去幾期的綠置居和居屋,1 – 2 人單面積最細僅得 270 餘呎,引來民間評論,直指政府帶頭起納米樓。

條例放寬,開則更自由

納米樓的共通特徵有三:黑廁、特大露台/工作平台/平台,以及開放式廚房,三者均可說是拜政府三次放寬條例,增加開則自由度所賜。

1997 年,屋宇署放寬《建築物條例》,容許新落成住宅單位的洗手間不設窗戶,無窗「黑廁」頓成主流,是開放式單位的常備配置。

2001 年,發展局為鼓勵環保建築,實施各項樓宇總樓面面積寬免措施,露台、環保平台(工作平台)、玻璃幕牆、特大窗台等「環保設計」,可獲豁免計算在發展總樓面面積,卻又可當建築面積發售,結果變相鼓吹了用該等非其型配置將單位「有咁大整咁大」,在有限的地皮上,興建一個又一個「廟細燈籠大」、建築面積高,但室內空間狹小的納米樓,提高了賣價,成為發展商的生財工具。

納米樓棺材式露台
新盤設計僅可容納一人站立的超迷你露台,被謔稱為「棺材式露台」(HK01)

直至 2011 年,政府才立法規管,限制發水面積不超過 10%,兩年後再實施《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新盤須以「實用面積」而非「建築面積」發售。時至今日,發展商仍然把握該 10% 餘地,花盡心思,將「棺材式露台」等超創意環保設計包裝成單位豪宅級數的賣點。

2011 年,屋宇署又頒布《2011 年建築物消防安全守則》,詳細訂下了開放式廚房的標準設計要求,發展商只要「照單執藥」,跟足守則,便不必再就個別設計提交消防安全評估報告,開放式廚房的批則變得方便簡易得多。

黑廁和開放式廚房雙劍合壁,加上發水樓的問題,簡化了納米樓批則的程序,也增加了納米盤的利潤空間,促使納米樓遍地開花。

限呎限量地政策

2010 年起,政府於個別地皮的賣地條款中,加入了「限呎地」及「限量地」條款,此舉被定為政府積極推動納米樓興建的重要一著。

限呎限量條款下,個別地皮的住宅單位面積不可超出一定呎數,或不可超出一定數量,變相鼓勵發展商興建中小型單位甚至納米盤,大單位數量減少。可惜,限呎限量樓無限制售價,增建納米樓,不見得能協助市民上車。

本土研究社研究發現,6 成透過賣地而建的納米樓(面積 260 呎內),均有限量限呎條款,近年的例子有:

菁雋納米樓
屯門菁雋入場單位僅得 128 呎,放下一張雙人床後便沒有行走空間,被謔稱為「龍床盤」(頭條日報)
項目地區發展商最細單位實用面積
御半山II期屯門新鴻基250 方呎
城‧點屯門尚家生活217 方呎
海傲灣油塘九龍建業179 方呎
菁雋屯門俊和
益兆興業
128 方呎
䨇寓屯門香港興業
住友林業
253 方呎
薈晴馬鞍山宏安地產
錦華地產
219 方呎

封殺納米樓?

鑑於納米樓越建越多,2021 年底,政府公布部份官地,加入最低單位面積要求(最低實用面積約280 方呎);其後到 2022 年 2 月,進一步把有關要求推展至所有政府賣地、鐵路項目、市建局項目,以及其他私人住宅發展的換地及修訂地契的申請。其後,政府再在2023年落實政策,制定新建公營房屋的面積下限,由2026至27年度起落成的公屋,最低面積不少於21平方米(約226平方呎),逐漸提高房屋面積及居民的生活質素。


【買樓必讀】搜尋所有放盤 →



納米樓前景:投資VS自住

發展商認定納米樓是樓價問題下的 necessary evil、將納米盤包裝成窮人上車恩物,那麼納米樓到底惠及了多少自住用家呢?

上述研究顯示,不少納米單位買家在 2 年額外印花稅的轉售限期過後,便立即出售單位,10 年樓齡內的累積轉手率達 8 成,已轉手的單位平均持貨期只得 3.48 年,可見納米樓的市場,充斥大量投資用家。

不過,在2024年2月28日出台的《財政預算案》中,額外印花稅 (Special Stamp Duty, SSD) 即日起全面撤銷,而納米樓短炒行為未見有顯著提升,一方面是由於近年發展商傾向,市場上全新的納米單位供應欠奉;同時亦可能與香港樓市尚未脫離整頓期有關。

早年發展商常常強調,年輕人預算有限,要靠納米樓才能上車,事實是否如此?上車族多需靠按揭保險下的高成數按揭買樓,但研究發現,於 2013 年至 2018 年間,靠首置高成數按揭上車買 200 呎以下一手納米盤的買家只佔整體的 29.4%。

如果有足足 7 成多買家有能力付大筆首期置業,發展商「將貨就價」,單位必然要愈建愈細,才能迎合年輕置業用家的論調,似乎就很難說得過去。

以上只計算了樓換樓投資客,尚未計買納米樓作出租用途的業主,相信兩者相加後,佔據了納米樓市場需求的主要部分,顯示香港買家多視納米樓為投資工具,而非自己的居所。

2019 年,政府放寬了按揭保險成數上限,首置人士買 $800 萬內的單位,可免壓力測試承造最高 9 成按揭,落實該措拖前後已有不少發展商和代理「放口風」,指納米樓將成為過去式。及後,金管局已於2024年2月28日暫停壓力測試要求,政府再於同年10月《施政報告》宣佈按揭成數上限提升至7成(無須申請按保),這些都意味著準買家更容易申請到成數較高的按揭貸款,首期也更易負擔,令更多人將目光轉移至面積較大的單位,買納米樓上車的人士逐漸式微。


納米樓熱潮逐漸過去,雖說是細價樓,但其呎價之高卻無用置疑,相比起來,二手屋苑「性價比」或更勝一籌,即上千居物色各區放盤


【本週推介】搜尋全港最新上車盤 →



常見問題

哪個發展商興建最多的納米樓?

根據本土研究社報告,在 2010 至 2019 年間,恒基地產興建了 2,858 個納米單位(面積於 260 呎內),佔整體數量 3 成多,是興建最多納米樓的發展商。

香港有哪些實用面積「1字頭」的納米盤?

當中包括屯門菁雋、深水涉 AVA228AVA61旺角千望佐敦AVA62大埔嵐山鴨脷洲逸南田灣南津.迎岸西營盤 AVA128 、跑馬地 The Unit 等等。


推薦文章

【2047地契】大限將至 分析到期影響及續期討論

地產資訊 | 2025 年 3 月 17 日

2018年香港樓市走勢 六大最高需求租屋地區

地產資訊 | 2018 年 3 月 2 日

香港新興藝壇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地產資訊 | 2015 年 4 月 14 日

訂閱網誌

接收最新的樓市動態和見解分享